第218节

    只要一世喜乐安康就好。

    于是下晌时,安安就会去贞观殿陪父母。

    若是皇帝精神不济在歇着,安安就跟在媚娘身边看母后在做什么。

    皇帝若是精神好的时候,还会亲自教女儿认字,或是带着她学投壶、下棋、蹴鞠,甚至还给了安安一张小弓。

    安安就这样一日日长大着。

    在自己身上还不觉得,看孩子长大,方觉时日过的快。

    姜沃边在屋中走着疏散久坐的筋骨,边转了转有些酸痛的手腕。

    腕上若隐若现的一点彩绳。

    这是端午时的长命缕。

    与之前许多年一样,她戴的,依旧是媚娘亲手编的。

    区别只是丝线越发精美华贵。

    安安手上,也有一条一样的。

    姜沃还记得她把长命缕给安安系上时,她欢欢喜喜晃着手腕,小孩子的胳膊像是一节秋藕一般白嫩可喜。

    安安眼睛则黑亮的像两枚最好的高昌葡萄,问道:“姨母,等我过了今岁生辰,父皇母后就要给我起名字了是不是?”

    姜沃笑眯眯:“是啊。”

    时人心中,过了六岁,孩子也就算站住了。

    安安只是乳名。

    如今帝后便想着给女儿起个大名了。

    作为前太史令,姜沃从今年年初,就已经从《释名》《说文解字》两本书中,算了数十个合乎安安生辰的字送到御前。

    只是皇帝选择困难症发作了,至今还在举棋不定。

    不单安安,姜沃都等的心急。

    *

    精神与身体都歇息过后,姜沃重新走回案前,继续公务——

    王老尚书给了她和裴行俭一人十五日,让他们两人各自写一份今岁‘选官规制’。

    明日,就要去向王老尚书回禀她的‘策划书’了。

    她最后将她的奏疏整理了一番。

    看着自己的‘策划案’,想想外头的暑热和王老尚书的年纪,以及老人家最近的心理压力。

    姜沃准备明日汇报方案时,带上点孙神医的保心丹。

    事实证明,她这药带的很对。

    **

    次日,王老尚书堂屋。

    见姜沃与裴行俭先后到了,王老尚书就和气道:“这十来日,你们两人可是辛苦了。”

    他眼见姜沃每日都要卷了公文回府,而裴行俭有时就直接住在了吏部夜值房中。

    王老尚书还给他们准备了消暑的药饮。

    姜沃与裴行俭谢过,又与王老尚书道辛苦。

    他老人家也确实辛苦:作为吏部最高领导,姜沃和裴行俭闭关工作,唯有王老尚书自己顶在门面上,面对来探问的朝臣同僚,简直是用尽了他几十年的为官技巧。

    此时终于到了定下选官制的时候。

    王老尚书颔首:“你们二人都拟好了选官制,那就说说吧。”

    裴行俭作为下属,忙道请姜侍先说。而姜沃则也谦让令他先说,裴行俭就起身,神色温良恭和:“好,那我这浅显的一得之见,便投砾引珠,请老尚书与姜侍郎指点。”

    王老尚书欣慰的捋一捋雪白的胡须。

    这两位年轻下属,都是性情稳重谦和之人,又很勤谨。

    不似自己那侄子,每回给他什么公务,他只会卡着不犯错的底线做完拉倒,再不肯多做一点。

    还好此次至洛阳,是姜裴两人随驾啊。

    此时的王老尚书,很愉快的想着。

    而一个时辰后。

    王老尚书惊呆了。

    *

    裴行俭先从之前吏部每年‘增入流官’的标准说起——

    且说不管是通过贡举的学子,还是靠家族长辈得了荫封资格的勋贵子弟,都只是有‘出身’,还不算正式迈入仕途。

    依旧要通过吏部‘关试’后,才能获得官位。

    只是‘关试’二字,虽有一个‘试’在里面,其实完全算不得考试。

    而是先查家世与父祖官衔,其次考察人品名声、再次就是才学谈吐。这三条俱佳的,则授官。

    姜沃曾在心内很朴素直白的翻译了一下:就是祖宗与亲爹厉害的先上,其次选名声大,文章才学好的。

    裴行俭简短介绍完过去旧制,不由停顿了下。

    毕竟接下来他要说的话,是完全推翻了之前的‘关试’……

    他不由抬眼看了一眼姜沃——正是因为姜侍郎曾经给自己透过一句皇帝的真意,他才会大胆按照他本心的想法,写下这封奏疏。

    不然,以他此时只是吏部五品司封郎中的官位,他会耐住性子韬光养晦,等十数年,甚至几十年后。若他此生能位列六部尚书或是宰辅,有足够的身份和能力推行此事时,再上这份奏疏。

    而此时,裴行俭见姜侍郎捧着白瓷杯,对他微微点头。

    他就继续说下去——

    “下官以为,从前关试法皆应废除!”

    “朝廷取仕,应先重才干,以父祖官职论,实不可取。”

    “至于取‘有才干之人’,也不该以诗文名声取——朝堂不是文馆,若只是诗文精绝,却不擅庶务,只清谈高论,亦不可取。”

    直接将从前吏部关试的标准都推翻。

    裴行俭道:“下官以为,此后吏部每岁授官,不管是荫封子弟、贡举出身、还是胥吏入流——本年一据资考配拟!”

    不管你什么出身、名声、资历,想要做官,统统来吏部给我考试!

    *

    姜沃边听边欣慰,这就是为什么,她一定要抢先下手,把裴行俭捞到自己碗里的缘故啊。

    唐时吏部铨注(考试取官)、长名榜(官员候补名单)之法,本就是裴行俭所创。[1]

    只是如今,早了几十年出现。

    裴行俭此人,便如从前房相杜相,在他心中,大唐和朝堂,比他一家一姓重要。

    姜沃听得欣慰,王老尚书听得心惊。

    甚至原本端着瓷杯喝草药茶,喝了一半都停了。

    裴行俭竟然提出把从前约定俗成的‘关试’三条全部废除?

    王老尚书深知,依着裴行俭的主意,是能选出更称职的吏部官员,但,如果不论家世、名声,授官统统考试,得罪的人也太多了!

    这是把世家、勋贵、宗亲、甚至是‘才子’们统统得罪了个遍啊。

    王老尚书震惊:裴行俭一直是个很妥帖的吏部官员,此番怎的竟如此激进?!

    *

    见裴行俭才说了一半,显然接下去还有更多激进‘考试之法’,王老尚书不由先摆手。

    他转向姜沃:“小裴说的废除关试,当年所有候选官,一据资考配拟。你怎么看?”

    姜沃莞尔:“略有些不妥之处。”

    王老尚书不由颔首:“是。”还是小姜稳重啊。

    被裴行俭惊过的王老尚书,不由想起这两人的做官履历。裴行俭是曾经因故被贬官到西州都督府的,但姜侍郎却是一直官位通达,可见更深明官场之道。

    王老尚书便让裴行俭暂停,换姜沃来说。

    今日后,王老尚书想起这个决定,甚为后悔。

    姜沃起身。

    “方才裴郎中提出的,本年所有候选官,一据资考配拟,稍有不妥。”

    裴行俭就见姜侍郎对自己笑了笑,然后语气依旧温和淡然,说出了可怕的话——

    “吏部选官当慎重,实不必急于当年就考核授官。”

    “不如设立资官守选制。”[2]

    王老尚书和裴行俭齐齐一怔:资官守选?

    姜沃很快细致解释起来:

    所谓资官很好理解,就是有资格来吏部考试的官员,即裴行俭方才说的三种候选官:荫封、贡举士子、胥吏。

    姜沃主要解释了何为守选:守选即成为候选官后,当年不能参加吏部的考试,而是要守选至少三年。

    而这三年里,也不是让候选官在家里只伸着脖子等着。

    而是有考核标准——

    若是这三年内‘行事修谨’,才能参加吏部的官员考试!

    这一条主要针对的就是勋贵世家子,若是这三年仗着出身有违法乱纪,那不好意思,考试也别来了。

    王老尚书:……我原来以为小裴让所有人一体考试已经很过分了,原来真正过分的在这儿啊!

    这是考都不让别人考啊!先拖至少三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