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书屋 - 历史小说 - 穿成帝王的心腹大患在线阅读 - 第181节

第181节

    这一晚,天子始终守在屋内。

    不但没有离开床榻半步,甚至未曾阖眼。

    直到天色渐亮,第一批棉衣与帷帐也经辰江送至桃延郡境内。

    应长川方才离开此处前去处理朝政。

    -

    棱平县县衙,重兵把守于前。

    日光照化了屋顶上的积雪,泛着寒气的水滴挂在屋檐下,一副将落未落的样子。

    见此情形,候在屋檐下的人立刻上前,趁着它凝为冰前抬手将它打散。

    “……启禀陛下,臣所押之船内共有帷帐百顶,小型帷帐内可容三到五人,大型帷帐内能容十至二十人不等。如今已经全部卸船,暂存于溪口城城郊的渡口处。”

    身着银甲的中郎将风尘仆仆地赶了过来,于将第一时间向天子汇报物资调运情况。

    应长川一边翻看奏报,一边缓缓开口道:“帷帐留三十顶在棱平县,其余全部送至溪口城。”

    他目光幽深,面上没有一丝一毫的笑意,与平日里的样子完全不同。

    负责押运物资的中郎将说话也不由小心了起来:“请问陛下,棉衣是否也留三成在棱平县,七成送至溪口城?”

    棱平县县衙内未备炭盆,此时正是正午融雪的时候,就连吸到鼻子里的空气,都带着难以忽视的寒意。

    可是跪在地上的人却出了一背的冷汗。

    他忍不住小心翼翼地瞄了应长川一眼……

    奇怪,桃延郡的形势虽然不好,但陛下领兵打仗这么多年,比这更糟糕的情况不知见了多少。

    为何偏偏今日气氛变得如此紧张?

    应长川不由蹙眉:“棉衣全由——”

    他下意识想说“全由江尚书调配”,然开口才想起江玉珣今日不在这里……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应长川已经习惯了他的存在。

    天子顿了顿说:“第一批棉衣以棱平县为中心,分给桃延驻军。其余按照老、青、壮的顺序分给郡内百姓。”

    “臣遵旨!”中郎将立刻行礼退出县衙。

    灾时的物资调配,无异于一场战争。

    大周的精锐之师在此时显示出了超乎寻常的能力。

    不到一日,桃延郡驻军就备齐了稻草,并将其捆扎成被。

    棱平县城内所有建筑物的屋檐,也被统一清理干净。

    江玉珣在果园里说的那番话,正以最快速度传遍全郡。

    棉衣分发下去以后,棱平县附近驻军迅速前往果园,第一时间设法补救。

    与此同时,官道两边的岗哨的官兵,也肩负起了维护道路的工作,以保证桃延郡郡内道路畅通无阻。

    在军中历练了多年的应长川,用最短的时间就安排好了所有物资。

    然而面对着手里写满了字的奏报,他的心中却总如缺了什么般空空落落……

    棱平县县衙建于前朝,勉强称得上坚固。

    县衙房屋暂未有倒塌的痕迹,但是每间屋内却只开了一扇小窗,大白天仍需要蜡烛来照亮。

    半晌未剪的烛火还在燃烧,不时生出噼啪声响。

    烛光弱了不少,奏报上的文字也变得模糊不清。

    天子拿起烛铗起身走向灯台。

    ——就在剪短灯芯转身走回桌案的那一刻,应长川忽然看到了一道长影。

    他的影子被落地的烛台照得格外长。

    此时正随着火光一道轻轻地颤动,硬是被空荡的屋舍,衬出了几分寂寥与伶仃。

    一切的一切都在提醒,今日他的身边少了一个人的存在。

    -

    棱平县内空旷之处,支起了一顶顶帷帐。

    厚重的毛毡隔绝了帐外湿冷的空气。

    相比起冰冷的砖瓦,柔软的帐顶更不利于积雪化冰,清理起来也更简单。

    只需用木棍轻戳帐顶,就能在第一时间将积雪抖落。

    原本挤在学堂内的百姓第一时间迁入帷帐之中。

    棱平县周围两县的百姓,也被集中安排在了这里。

    帷帐中央的空地上支起了几口大锅。

    水刚烧开,厨师便将淘好的杂米倒了进去,刹那间热气氤氲,烟火满街。

    不多时,锅内又“咕嘟咕嘟”地冒起了泡泡,杂米的清香越来越重,惹得众人垂涎欲滴。

    棱平县全县房屋倒塌大半,就连县衙的厨房都塌了一角。

    如今家家户户只得将锅支在屋外做饭,而住在学堂和帷帐中的百姓,则每日两次来粥棚中打饭。

    闻到米香,有百姓忍不住咽了咽唾沫:“粥还有多久好啊?”

    “别急!”厨师一边搅动大锅,一边高声道,“再过一盏茶时间!”

    柴火燃烧生出一阵热气。

    衣着较为单薄的百姓索性围在锅前不走,一边取暖一边等待着待会杂米粥。

    ——锅内的米虽有软有硬、有甜有淡,味道说不上太好,但对于年几前还吃不上饱饭的桃延百姓而言,已好得不能再好。

    除了他们以外,此番随天子来棱平县的官员也没有一人敢开小灶,全都规规矩矩地在此处等粥。

    自入冬以来,棱平县还从未如此热闹过。

    “项太医!”远远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庄有梨飞快地朝他招起了手,接着小心翼翼地挪了过去,“阿珣现在如何了?”

    听到他的话,周围两名郎官也跟着凑了上去。

    太医一边拍打身上的细雪,一边轻声说道:“吾等方才已经为江大人冷敷过伤处。他背上的肿胀已逐渐消散,预计今日就能醒来,庄大人不必太过忧虑。”

    庄有梨松了一口气:“那他头上的伤呢?”

    “江大人头上的伤并不严重,还请您放心。依我看江大人之所以昏睡一日还没有醒,除了外伤外还是因为他天生体弱,且最近一段时间又有些过分操劳。”太医一边哆哆嗦嗦地搓手取暖一边说。

    “也是……”想到江玉珣自小就不怎么好的身体和近日的麻烦事,庄有梨不由点了点头,“他还是趁此机会好好休息一下吧。”

    听到这里,其余人也跟着一道点起了头来:“对!今日之事我们处理便已足够,江大人能多休息就多休息一天。”

    昨晚下了一晚雪,今日白天却难得放了晴。

    然而这对桃延郡而言却并非好事。

    太阳晒化了地上和房顶的积雪,如今四处都是积水。

    如果不尽快将这些水排走,那么等再过几个时辰天气变冷之后,它们又会于第一时间凝结成冰。

    趁着中午天热,没有棉衣的百姓也自发出门清扫积水。

    除此之外,冬季田地内虽然没有水稻,但是仓内却堆满了粮食和种子,这都是来年的希望,绝不能有半点闪失。

    庄有梨等人也趁这个时候骑马往来于棱平与周围几县,检查各地粮仓有无漏水、渗水的情况出现。

    幸运的是,棱平本就多雨,粮仓的防潮做的也比其他地方更好。

    今早他们检查的几个粮仓都安然度过了这几天的冰灾。

    说话间锅内的粥也已煮熟,揭盖后瞬间热气腾腾。

    饿了大半天的庄有梨闻到香味后立刻过去打了一碗,并一口气吃掉大半。

    在填饱肚子的同时,他又一次想起了还在病中的江玉珣。

    “对了太医,一会我们可以去看看阿珣吗?”庄有梨一边就着腌好的冬菜吃粥,一边对太医说,“顺便再给他带点吃的?万一他一会儿突然醒来岂不是要饿肚子了?”

    “庄大人说得对!”庄有梨的话提醒了众人,又有一名与江玉珣较为熟悉的郎官凑了上来,“我们先给他备好饭,若是冷了的话再用热水温温便好。”

    谁知听到他们的话,刚才还在好好吃饭的太医竟被呛了一口,并猛地咳了起来:“咳咳咳——”

    “怎么了项太医?”

    太医一边摆手一边说:“别,众位大人不必担忧,江大人那里什么都不缺。”

    “怎能不担忧?”庄有梨放下碗筷认真道,“他昨日摔得那么厉害,我们这些同僚于情于理都应该去看看。”

    “是啊!”

    “项太医您就不用管了,我们下午还有其他的事情要做。一会大概看江大人一眼便离开县衙,定然不会打扰到他。”

    项太医慌慌张张地向后看了一眼,确定周围百姓都在锅旁取暖后,他终于放下手中的饭碗,压低了声音对他们说:“各位大人,下官不是这个意思!”

    刚才说话的郎官还在疑惑:“那是什么意思?”

    众人皆一脸迷茫,但是看到太医古怪的表情,庄有梨却已经意识到了什么——

    不妙!

    阿珣那里绝对有问题。

    他突然放下碗筷,转身挡住了几人的视线:“算了,太医不让我们去,我们就不去打扰伤员了,说不定阿珣马上就醒来了呢?”

    然而庄有梨的话还没有说完,不明所以的太医已将底交了出来:“实不相瞒,陛下还在江大人那里!诸位大人还是不要去打扰他了。”

    说着说着,就连没有亲眼看到昨日那一幕的太医心中也觉有些古怪。

    陛下不但昨夜一直守在江大人身边,今日处理完公务后竟又第一时间去探望,甚至命人备好了饭食……

    他何时如此体贴下属了?

    “哈?”郎官一脸懵逼道,“陛,陛下在江大人那里?”

    昨日那一幕再次从众人心底里冒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