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储秀宫

    听说贵妃绑着一个宫女进了乾清宫,平妃蹙眉不解,派人去打探。

    打探回来的消息却是贵妃身边的宫女被送入了慎刑司,平妃讶异地挑了挑眉,“这是何故?”

    那宫女禀道:“回主子,似乎那宫女与谋害丽嫔之事有关,贵妃娘娘亲自带人前去请罪。”

    “哦?请罪?”赫舍里氏扬了扬眉,露出看好戏的神情,“还真是符合她的性子,不过,皇上未必会信吧,想以此脱罪,可不容易啊。”

    赫舍里氏食指抵着下巴,弯唇浅笑,“贵妃那儿如何了?”

    宫女道:“皇上命贵妃娘娘回去了。”

    “呵,怕是禁足了吧。”赫舍里氏冷笑,“请了罪又如何?真以为一副坦然的样子就能让皇上相信了?皇上正是宠着那丽嫔的时候,何况还涉及龙嗣,钮祜禄氏沾了这嫌疑,就别想洗清了。以她的性子,也不屑去澄清。”

    顿了下,赫舍里氏蹙了蹙眉,“不过,本宫隐约觉得有些不对劲。”

    钮祜禄氏即便怀疑是她又如何?仍旧无济于事。

    但那叫官蕊的宫女又是怎么回事?

    为何也会对丽嫔动手?

    赫舍里氏扶了扶额,忽地心头一动,“莫非钮祜禄氏是要利用丽嫔对付本宫?”

    思及此,赫舍里氏眉头蹙了起来。

    若真如此,那钮祜禄氏还真是用心险恶。

    自己若真动了手,那不就是正中对方下怀?

    不过现下的情况对她也不利。

    钮祜禄氏带着官蕊去请罪,可不是傻了,故意往自个儿身上泼脏水,而是为了陷害于她。

    但她不明白,钮祜禄氏凭什么以为凭一个丽嫔的事就能对付得了她?

    ……

    英珠听说贵妃去了趟乾清宫,回来后就闭门不出。

    她不知发生了何事,但隐约感到永寿宫的气氛有点不太对。

    但贵妃还是派了鄂嬷嬷来探望她,嘱咐她好好休息,面上无一丝异样。

    英珠也就没多问,态度一如往常。

    十五阿哥已经过了洗三,英珠的身体还未恢复,汤药不离口。

    保姆嬷嬷常抱了十五阿哥来给她看,瞧着那张皱巴巴的小脸渐渐变得白嫩光滑,闭着眼,安安静静的模样,心中十分柔软。

    这一日,康熙来到永寿宫,伸手摸了摸十五阿哥的脸,笑道:“这模样倒是生的好,跟保成小时候很像。”

    保成是太子胤礽的乳名。

    把太子拎出来说,而非其他皇子,可见皇上对太子的疼爱。

    康熙让把十五阿哥抱下去,坐到床边,掖了掖她的被角,道:“朕已经想好了十五的名字,就胤禑吧。”

    胤禑。

    英珠含笑点头,“多谢皇上。”

    康熙摸摸她的脸,“胤禑的嘴倒是愈发像你了。”

    英珠的身上还有一股子怪味,连她都无法忍受,康熙也就没多留,坐了会儿便走了。

    慎刑司里面的稳婆很快就招认了,供出了永寿宫的官蕊。

    官蕊不再抵赖,起初供认是钮祜禄贵妃,受了刑后就受不住了,说是储秀宫的平妃赫舍里氏。

    康熙自然不会相信,吩咐继续用刑。

    直到两天后,官蕊又松了口。

    康熙听着太监的禀告,脸色渐渐阴沉。

    原来不止丽嫔一事,三年前,平妃赫舍里氏吩咐她给钮祜禄氏下药,令钮祜禄氏再无生育。

    此事是她吩咐另一个小宫女做的,并未亲自沾手,是以当初只处置了那个小宫女。

    贵妃信任她,自然不曾怀疑。

    至于背叛贵妃的原因,一是贵妃脾气不好,对她动辄打骂,她早已怀恨在心。

    二是赫舍里氏许诺将来会安排她出宫,嫁给赫舍里氏的一个旁支子弟为填房,从此摆脱奴籍。

    直到此次,赫舍里氏再次吩咐她对丽嫔下手,她也担心当初的事迹败露,便答应了,这才以贵妃的名义吩咐了稳婆,意在借此陷害钮祜禄氏。

    用了早膳,平妃赫舍里氏的眼皮一直在跳。

    在榻上歇了会儿,乾清宫的副总管刘进忠来了。

    赫舍里氏到了殿外,刘进忠躬身打了个千儿,笑眯眯道:“奴才奉皇上之命,传平妃娘娘身边的玉锁过去一趟。”

    玉锁?

    赫舍里氏眼皮一跳,心中不安,强笑道:“不知皇上传玉锁有何事?”

    刘进忠皮笑肉不笑道:“奴才是奉命办差,这可不清楚。”

    赫舍里氏没办法,只好让玉锁随刘进忠去了。

    回到殿内,赫舍里氏阴着脸,手重重拍在榻几上,“定是官蕊那个贱人!”

    若非官蕊,皇上怎会突然传召她的心腹宫女过去?

    定是有话要问。

    而这问的内容必定是对她不利的。

    这一切都是钮祜禄氏搞的把戏,就是要陷害她。

    只是她不明白,一个丽嫔而已,何以让皇上把她的心腹宫女叫过去?

    莫非还有别的事?

    若皇上只是传玉锁过去问话,也没什么。

    怕就怕那官蕊一口咬定了,对她不利。

    因为不知那钮祜禄氏搞了什么把戏,赫舍里氏心中惶惶不安。

    很快她打听到玉锁也被送入了慎刑司,顿感不妙。

    不到一日,乾清宫就来了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