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2章 你们唐家人还要霸榜?(求订阅!)
主干道上。 车来车往。 绝大部分都是工程车。 这里原先并不是县城区,而是大片农田,考虑到直接拆迁县城麻烦,还得先安置,那还不如在不远的地方重启一座新城。 再以此为中心。 向口岸方向逐步修过去。 如今。 这里是除了新安口岸以外,最大的国家级口岸。考虑到这只是一个物流中转地,常住人口也不多,新华市的建筑均以宜居为标准。 单体建筑占地大。 墅型小区多。 高层建筑少。 最高不过十几层,总之,怎么大气怎么来,不差钱。 在众多的工程车辆中。 一辆白色面包车比较独特,上面贴着‘松宛家常菜’的显眼贴纸,前座坐着的,是在南非‘共患难’过的蔚松和姜宛两人。 “空气真好。” 蔚松一笑:“这里是山区,能不好吗?” “这辈子就在这里生活也挺好的,晚上可以回华夏,白天可以来这边开店。”姜宛轻抚发丝,看着窗外热火朝天的景象。 “你喜欢就好。” 姜宛眼神中闪过一丝悲伤:“我从小就想在这种安静的城市生活,慢节奏,人不多,没有大城市的喧嚣和匆忙的人群。” “可惜,我爸妈看不到这一切了。” 蔚松一看。 轻轻拍了拍姜宛的手。 这时候。 “我们的店开始贴瓷砖了。”姜宛指着远处的一排铺面兴奋道,这里是从华夏过来旅游、进城的必经之路,可以说是黄金店铺。 见姜宛那么高兴,蔚松笑了笑。 继续开车。 从非洲回来。 他们本来是在克钦市开店。 两个月下来。 也算是赚了点钱,期间,关系飞速发展,年后就领了证,考虑到未来孩子的教育问题,他们便想起了当初了解过的新华市。 这里距离华夏近。 回去很方便。 而且对面是华夏比较出名旅游城市,新安市华人也多。于是,他们找到了当初给他们办开店手续的一个缅亚固定资产管理局的华人员工。 令人欣喜的是。 人家很热情地给办了。 在新华市未分配的店面中给了他们一间位置不错的。 当然。 只租,不卖。 这些新建的城市建筑依旧属于缅亚银行集团,听说等这边建好了,不远的原县城和非特色建筑都会进行翻修和重建,那部分倒是有个人产权。 来到这。 两人是彻底见识到了缅亚银行集团的势力。 土地。 矿产。 生产资料。 权力。 武力。 交通。 贸易。 。。。 缅亚银行集团掌握着这片土地上的几乎一切,就算缅亚经济特区的政府想要用地,都得向缅亚银行集团申请,虽然几乎都会批。 但这已经把其权力主次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此制度。 对相关利益集团以及一般人来说,当然是好事情,因为这里对‘自己人’和‘普通人’的保障是很充足的,一改以前的贫穷。 不过。 对非相关利益者,就不是好事了,人家连一个地方几个砖厂都有严格的规定,多一个都不行,行业准入归属于行政力量管辖。 因此。 很多人看到机会,却根本没资格进来吃。 在这里。 只要拿到了准入资格。 不乱整。 几乎都能赚钱,而且还不怕有人来竞争。 深入一想。 蔚松只能感慨。 这套制度让无数既得利益者团结在零的周围,形成了一个个利益集团,维护这套制服。而他蔚松,无意中也进入了这个圈子。 这些黄金店铺。 想要得到一间的人太多,很多华夏那边的人想要过来买。 然而。 缅亚银行集团根本不差钱。 想买?没门。想高价租?也不行,怎么分配,当然是自己人优先。他能插队进来,获得一个如此店铺,蔚松感觉自己中大奖。 他估计。 还是和唐家有关。 应该是打了招呼,所以才会对他额外关照,理论上,唐凯就是其中的利益集团之一,还是缅亚经济特区颇有影响力的一支。 “我估计三天就能贴完。” “真快。” “钱给得快,工作自然干得快。缅亚银行集团的项目,钱早就拨了下来,干多少活,拿多少钱,他们当然得以最快速度干活。” “不欠薪好。” “人家能印钱,怎么可能欠钱。” 正说着。 蔚松的手机响了起来。 一看名字。 赶紧接。 “裴哥。”蔚松高兴道。 “小松,怎么样,新地方还适应吧?”裴阳问。 “很不错,这边人都很友好,华人多,饭店也开始贴外墙瓷砖,最迟三个月,就能正式开业。”蔚松感觉人生充满了希望。 家庭。 事业。 就差一个孩子。 “适应就好,好好和小宛过日子,赶紧生个娃。”裴阳老气横秋地道。 蔚松看了一眼姜宛。 笑道:“尽力。” “有没有什么困难,钱够不够?” “够了够了,这边的租金低,而且没有什么转让费,装修也花不了多少钱,而且我还买了青元科技的股票,应该能赚一点。” “你还炒股?”裴阳诧异地问。 “只是想搭个顺风车,仅此一次。” 蔚松赶紧解释。 裴阳一听,笑道:“我不是说不好,一些稳健的投资,我觉得是好的,青元科技肯定不会差,只要不过分投机,影响生活。” “我听说那边土地国有,连商品房都不让盖。你要是赚了钱,倒是可以买买缅亚系那几家大公司的股票,我觉得未来很有前景。” “明白了。” “好好做生意,新华市,未来的发展很有潜力。”裴阳说道。 目前. 缅痶和华夏主要靠陆运,但上头一直在谋求修铁路过去,完善泛亚铁路网,相对来说,这里比修去新安市的还近许多。 听说上头一直在想办法促成这件事。 如今。 缅境内铁路网不断扩张。 铁轨轨距和华夏同一标准,甚至都到了印度边境,如果华夏的铁路网接入缅痶,华夏和印度的贸易格局将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而新华市。 就是一个重要的枢纽。 不一会儿。 两人来到了‘饭店’,这是一个巨大的临时居住区,无数板房立在这里,方圆三公里内的建筑项目,施工人员全都住在这里。 本地人少。 华夏人多。 总居住人数超过了两万。 这样的地方,新华市有三个,呈一个等边三角形的顶点设置,主要是便于管理,方便生活,而他们的‘饭店’,就是一个集装箱。 此刻。 工人们几乎都在上班。 但休息的也不少,平常有食堂可以吃,但毕竟单调,因此,在这里开饭馆,成了一项非常赚钱的生意,毕竟可是两万人的驻地。 只要味道好。 这些来缅打工的国人就会买账。 由于店铺还在修。 当地便给安排了这样一个地方。 以前。 这里其实有人经营的,可惜,心有点黑,以次充好,卫生做得也差,还用地沟油,没得说,突击检查后,立即取消了经营资格。 运气好。 这时候他们来了。 便在很多人不解和羡慕中。 拿下了这里三个月的经营许可证,全缅都一样,非固定店面。经营许可最长只有三个月。三个月之后,新店估计也开业了。 “蔚老板来了。” 车刚停下。 就有路过的人打招呼。 “你好,刘总。”蔚松招呼道,这是一家云省国企的项目经理,由于距离近,一般建筑项目,云省中标的建筑公司最多。 “晚上给我留一桌,我要请客。” “没问题。” 不远。 一股小笼包子的香气传来。 “饿了没,我去买一笼。”姜宛道。 “行。” 他们只做午餐和晚餐。 不然两人可忙不过来。由于姜宛的手艺好,他们的生意一直不错,要是国内的大工地,工人没钱会经常赊账,可这里的可找不到这个理由。 月结工资。 这是强制性的。 不赊账。 也是这里饭店的规矩。 “老板娘,来了。” “芳阿姨,给我来一笼。”姜宛递上了十块钱,有点贵,但这里是工棚区,工人们饭量大,虽说是小笼包,可体积大一倍左右。 “好嘞。” 接过钱,老板娘笑容满面地装了一笼。 “慢走。” 对蔚松夫妇。 周围的店老板都很友好。 人家能‘空降’下来,在这里开店,就代表不简单。又在主干道上租到了店铺,更是让他们不敢丝毫轻视,因为他们弄不到。 。。。 傍晚。 唐青的湾流抵达了新安市。 机场外。 唐凯等候多时,他前两天就来了,去其他地方视察了一下旗下企业,见了些老朋友,维护一下关系,今天专门赶回来接唐青。 旁边。 旺萨也跟着来。 几年前。 他根本不知道唐青是谁,唐凯的生意也快呵呵了,可么想到,一个零,就把局面扭转过来,重新给唐凯的珠宝公司供货,还是唯一供应商。 如今依然是。 羡煞旁人。 不过。 现在最令人羡慕的,就是唐凯有个好侄子。世界第二富豪,千亿美元身价,看这个样子,几年后保不齐就冲两千亿去了。 着实可怕。 去年泰国的gdp才两千多亿美元出头。 这一对比。 富可敌国绝不为过。 “唐总,有没有老了的感觉?”旺萨叹气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唐凯道:“没有啊。” “侄子那么有钱,你还有什么赚钱的动力?”旺萨问。 “动力?很多,比如超越比尔盖茨什么的,让前三的位置有两个唐家人。”唐凯笑呵呵地,和别国很多佛系文化不同。 华夏商人天生有种不安全感。 钱多。 安全感才多。 “你还真敢想。”旺萨无语。 你们唐家人还要霸榜啊? “想想又不犯法。”唐凯微笑着。 “祝你心想事成。” “必须的。” 这时候。 他们看到了唐青。 “二叔,旺萨长官,好久不见。”唐青笑着招呼道。 “你好,小唐总。”旺萨打量着唐青,和上次见面的感觉截然不同,这一次,唐青是以世界第二富豪的身份,旺萨竟然感觉到了压力。 随后。 唐青跟着二叔,来到了卫俊家,和上次来不同,这一次,卫俊家多了个女主人,就在年前,卫俊和一位华裔女子结了婚。 唐凯专门过来才加过婚礼。 他还是证婚人。 “祝明天微晶科技上市大涨。” “肯定的。” “必须涨。” 。。。 次日。 新安市。 缅股交易所外,由于人太多,差点把路给堵了,只不过,让人无语的是,太多的原因并不是青元科技上市,而是游客太多。 如今。 虽然华夏引进了转录原液。 可暂时并不接收外国患者,因此,新安市的客流从未减少,那么多患者 家属,让这里的街道从来不缺人,而交易所在市中心。 凑热闹的。 加上来见证的。 一下子就堵了。 “今天怎么这么多人?” “青元科技上市,你不知道?” “我又看不懂缅痶新闻,好像也不让我们外国人开户。”一个西班牙人摊开手,治疗期间,他每天的乐趣,就是出来逛街。 “那你来干什么?” “这么多人,以为有热闹可看。” “。。。” “听说唐青会来。” “那可得等着,我还没亲眼见过唐青呢。” “我也是。” “。。。” 不一会儿。 苏育来了。 作为第一家大型国外公司来缅股上市,他当然要来,喉舌肯定会大肆报答,里面要是没有他的画面,也算是一次小失职。 下车。 发现这里都快没落脚地。 要不要这么疯狂。 “快看,苏育区长来了。” “苏育?谁啊。” “你一个外国人,这问题显然超纲了,我表示不想回答。” “。。。” 走进交易大厅。 一名记者上来。 苏育来了精神,这是国家电视台。 “苏育副首,今天第一家海外高科技企业在缅上市,是否代表今后会实行更加开放的外企上市制度,提供更开放的环境。” 苏育微笑着说道:“我们一直欢迎海外优质企业来缅融资,只要符合要求,尊重制度,我们就愿意提供这样一个平台。” “同时,我们依旧会保持高准入门槛,保障投资者的利益。我们不仅要服务好上市企业,还要服务好相信他们的投资者。” “。。。” 一连数个问题。 苏育答得很是从容。 采访完。 苏育才看到唐青等人姗姗来迟。 “不好意思,没想到城里现在还挺堵的。”唐凯快步上前和苏育握了下手,对苏育,他必须给与尊重,毕竟人家还是副首。 “唐总,你好。”苏育笑呵呵道。 说完。 苏育看向了唐青。 “小唐总,第二次见面,可是让我惊喜啊。” “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