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眉州大旱

    苏辙不肯承认:“祖翁,这么多下人都没找着,我怎么知道?不过是一支簪子嘛,丢了就丢了,没什么大不了。”

    苏序循循善诱:“三郎,男子汉大丈夫敢作敢当。那簪子要真是和你有关,决不能做那扯谎之事。身为男子,可以穷但不可品行不端。”

    苏辙沉默了。

    他想祖父向来仁厚,大家都称他为大善人。

    若是祖父知道自己只是为了帮人,一定不会责怪,于是苏辙如实交代,最后说道:“祖翁,这件事能不能别告诉阿娘?我不想她生气。”

    苏序刮了一下苏辙的鼻尖:“你个臭小子,你在做之前怎么不想到你娘会生气?”

    苏辙道:“阿娘首饰那么多,我拿一件却救了高安妹妹一生,我并不觉得自己有做错。”

    苏序道:“做人有颗纯善之心是好事。但男子汉应用自己的力量去帮。你拿你母亲的东西帮人就是慷他人之慨。你可知那玉簪是你祖母留给你娘亲的遗物,将来是要传给儿媳的。你却拿去卖了,她如何不伤心?”

    祖父的一番话说得苏辙哑口无言。

    “祖翁,孙儿不知那是祖母遗物。现在可如何是好?”

    苏序道:“当然是给赎回来!”

    当日,苏序就带着苏辙来到了当铺。

    仆从把带来的银子和掌柜交付清楚,拿回了玉簪。

    明明事情已经解决,可苏辙依旧闷闷不乐。

    见孙儿愁闷,苏序架起他放在了自己的脖子上。

    “三郎,你看街上这么热闹,祖翁陪你好好逛逛!”wap.

    大街上,吃的玩的对苏辙都来都很新鲜,不多会就把烦恼统统都抛在了脑后。

    ******

    程夫人正在屋里生闷气,八娘一直在安慰。

    忽的,任妈妈拿了玉簪进来:“夫人,老天保佑,可找着了!”

    程夫人接过簪子,问道:“妈妈哪里找到的?”

    任妈妈回答:“就在后厨的一个角落里,不远处还有一个老鼠窝,估计是被老鼠给拖走了!可喜找着了!夫人这下可宽心了!”

    程夫人半信半疑,可既然簪子找到了,其他的都不重要。

    刚找到簪子,公公就带着儿子回到家来。

    程夫人见儿子坐在父亲肩头,立马呵斥儿子:“三郎,你祖翁年纪大了,你怎么能让祖翁累着?”

    苏序笑道:“媳妇莫怪三郎,是我让他坐我肩头。我身体硬朗着呢!一个小娃娃我还背得起!”

    程夫人哑然,父亲实在是太娇惯三郎了。

    如此平稳的日子过了一年,身为父亲的苏洵还是没回来,前半年还有书信回家,到后半年音信全无。

    一年之后,眉州大旱,三月一滴雨未下。

    上至府衙官吏,下至黎民百姓求神拜佛,甚至请了巫师求雨,用尽了各种办法,老天还是日日晌晴,没有一丝下雨的迹象。

    土地龟裂,庄稼枯萎一大片,就连人喝水都成了问题。

    真是祸不单行,眼见庄稼欠收,偏又遇上蝗灾,把庄稼是吃了个干干净净,彻底绝收。

    大户人家还有存粮,可农人家里好多都揭不开锅。

    朝廷下旨开仓赈灾,可一级一级官吏盘剥,到了老百姓手里就只有掺着沙子的糙米。

    眉州已经开始有人饿死。

    苏序这几年一直让佃户种稻谷,剩余的就存起来,有几千石之多。

    见此情形,苏序拿出自己的储藏分给族人、佃户和邻里乡亲。

    他还在家门口搭了个凉棚,每日熬粥布施,分给流民。

    苏轼和苏辙也不再去上学,每日就在凉棚里帮着家人施粥。

    随着旱情的加剧,流民是越来越多。

    苏家的女眷绑着臂绳,戴着头巾也要为灾情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程夫人把米粥盛在碗中,八娘就递给排队的百姓。

    多日的劳累,让程夫人虚弱不堪,突然感到天旋地转,站立不稳。

    幸亏八娘发现得及时,连忙扶着母亲坐在椅子上休息。

    “娘,您感觉怎么样?我马上就让人去请郎中来!”

    程夫人拉住女儿:“八娘,我没事,歇歇就好!”

    八娘不放心:“娘,您的身体要紧,还是找郎中看看安心。”

    程夫人摆手:“现在整个眉州城饿的饿,病的病,就不必劳烦郎中了。”

    八娘哑然。

    现在病人多,郎中早就不够用,好多人根本看不上郎中就去世了。

    程夫人坐在椅子上缓了好半晌,看见两个儿子在人群里穿来穿去,立马让人唤到身边。

    “二郎、三郎,你们不在屋里温书,跑出来做什么?”

    苏轼道:“阿娘,现在整个眉州城都在闹饥荒,祖翁赈济灾民,娘和姐姐都在帮忙,我和弟弟怎么坐视不理?”

    程夫人道:“你俩还小,这些事不用你们操心。如今天庆观也忙着救济灾民,虽然不能去学堂,但你们的学业不能耽误。”

    苏轼反驳道:“母亲,天下的学子都是为了求取功名。求取功名为的是全天下的黎民百姓,而不是中饱私囊,不顾百姓死活!眼下眉州民有饥色,野有饿莩,二郎实在不忍,无心念书。”

    程夫人知道,儿子是对府衙贪官的不满,教导道:“二郎,你和你祖翁一样,有一颗仁爱之心。既你感叹这世道不公,那你就更该发奋念书。将来同你二伯一样,做一方父母官,让百姓安居乐业。”

    苏辙听着母亲和哥哥的谈话,一言不发。

    封建社会里个人能改变的东西很少。

    他了解哥哥胸口有沟壑,想为国效力,为万民谋福祉。

    可朝廷是家天下,皇帝是主人,百姓、田地、山川都是皇帝的私人财产,这太可怕了。

    官员们为了自己的乌纱帽,费尽心力讨好皇帝,哥哥这般直爽,不屑阿谀奉承之人难怪会被排挤,一生都郁郁不得志。

    忽的,排队的灾民中出现了骚乱,还传来了女子的哭声。

    苏轼、苏辙连忙跑过去一看,原来是一个女人抱着她六七岁的孩子:“求求你们让我去前边,我的孩子就快要饿死了!”

    女人怀中的孩子面黄肌瘦,眼窝深陷,奄奄一息。

    纵使女人苦苦哀求,但也没人愿意让她插队。

    见此情形,苏轼连忙舀了一碗粥送给筚路蓝缕的女人。

    只是一碗粥,就让女人感激地跪地磕头。

    苏轼连忙扶起她,安慰她好生照顾孩子。剪秋萝的穿越成苏辙,升官发财只为捞亲哥